Category Archives: Film Culture

安裕:驀然回首陳可辛

2012/4/1 【明報專訊】從臭不可當的選舉醜聞到選後西環治港之聲四起,至少在港大公投投白票的十二萬人心裏,香港政治充滿無力感。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可奈何,回歸十五年的年復年港人治港遭侵蝕,造成近三個月來百醜紛陳無疑有其必然性——從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日起,香港即跌入一個與開埠一百五十年來不一樣的中國文化裏;香港社會制度被簡化為「馬照跑、舞照跳」的淺薄,香港巿民被目為飽受英國殖民主義者薰陶的黃皮白心,伴隨着這些質疑來的是中國經濟崛起而西方資本主義龍頭重重一摔,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委身推銷員到中國兜售債券為此消彼長的起點。

Posted in Hong Kong Films, Memoir | Tagged , , , , | 1 Comment

回望《芙蓉镇》:步生莲花说谢晋

原文 受访者: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 石 川 博士(石) 采访者:《南方人物周刊》驻沪记者 李宗陶(李) 采访时间: 2008年10月24日 江畔渡口,李国香、司机和她的吉普车准备渡江离开芙蓉镇,巧遇刚平反出狱、乘渡轮回芙蓉镇的秦书田——22岁姜文的老年妆造型。 司机小高:李主任,上车吧。 李国香:(感慨地)一切都过去了。也许我还能帮你什么忙。 秦书田:我看,你还没成家呢吧? 李国香:(尴尬)我这就到省里去结婚。 秦书田:(劝诫)哦,好。安安静静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 最后一句台词,姜文念得有节奏,有层次。他把一截烟蒂扔进江里,背上铺盖,拎起装有搪瓷脸盆等杂什的网线兜,往10年前家的方向去。

Posted in Memoir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楊凡:胭脂扣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a director, Yonfan, who was born in Taiwan but is living in Hong Kong for years.  In this article, he remembered several artists, including Anita Mui, Paula Tsui and Leslie Cheung with primary focus on Anit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ong Kong Films, Memoir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Reel China: He’s Beijing’s answer to Roger Ebert

Source: LA Times (3/11/12): 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news/movies/la-ca-china-film-critics-2 0120311,0,5730360.story By Clarissa Sebag-Montefiore, Special to the Los Angeles Times Reporting from Beijing ‹‹ Raymond Zhou became China’s most famous film critic by happenstance. It was 2001, and his work as the editor in chie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Censorship, Film Culture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中国电影毛病在哪?——贾樟柯访谈

中国青年报《冰点》 2008/11/26 本报记者徐百柯 边缘?底层? 徐百柯(以下简称“徐”):《小武》拍出来10年了。11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纪念观影会上,许多人说自己是“小武”的老朋友,也有许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小武”。10年间,《小武》从一个“暗号”变成了一个坐标。而我另一个感觉是,贾樟柯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代名词。 贾樟柯(以下简称“贾”):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和你谈的一个问题。刚碰着件事,前几天在重庆搞了一个高校电影研讨会,然后出了一条新闻叫“贾樟柯老师狠批《赤壁》、《色,戒》等票房大片”。以为是说我,可我根本没看过《赤壁》,怎么评论人家呢。网上点开一看,哦,他没有讲清楚是“贾樟柯的老师”,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的观点。本来和我没关系,不用提我,或者加一个“的”也行。但媒体做新闻的时候,就这么“含糊”了。

Posted in Film Culture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

《天涯》1999年第2期 广场-市场 在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风景线上,一个有趣的译名,或许可以成为解读这一时代的索引之一。随着诸多现代、后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于中国都市拔地而起,不断突破和改写着城市的天际线;诸多的大型商城、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仓储式商场,以及这些新的建筑群所终日吞吐的人流,无疑成了这一风景线上最引人注目的段落。此间,Plaza–这类集商城、超级市场、餐厅、连锁快餐店、健身馆、办公楼(今日之所谓“写字楼”)、宾馆、商务中心于一体的巨型建筑,或许提供了中国大都市国际化、或曰全球化的最佳例证。如何以自己民族的语言命名这类新的空间,或许是每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诸多问题背后的细枝末节之一。于是,在1995-1996年前后,这类空间在借用人们熟悉的称谓“大厦”、“中心”之后,获得了一个“新”的译名:Plaza(广场)。一时间,烟尘四起的建筑工地围墙上,“广场”的字样随处可见。作为一种中国特色,一如你会在一个偏远的县城中遇到一个被称为“中国大饭店”的小餐馆;继Plaza之为“广场”之后,形形色色的大型或中型专卖店,亦开始称“广场”:诸如“电器广场”或“时装广场”。而在1993年前后,爆炸式地出现的数量浩繁的报纸周末版和消闲、娱乐型报刊,则同样以“广场”来命名种种时尚栏目。

Posted in Film Culture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